案例:从脸书到谷歌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类注意力交易所
2020-05-12 10:55:30
  • 0
  • 0
  • 4

来源:骨感的万花筒

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,我们意识中的一切,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。——乌申斯基(俄罗斯教育家)

案例:从脸书到谷歌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类注意力交易所

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

脸书(facebook)最大的竞争对手,不是任何社交网站,而是谷歌(google)

对于脸书(facebook)和谷歌(google)这两家公司,虽然我们国内用的不多,但对于他们的大名,我们是再耳熟能详不过了。

脸书(facebook)是社交巨头,我们在大学时用过的校内网,也就是现在的人人网,就是仿的脸书(facebook)。脸书(facebook)由来自哈佛大学的马克·扎克伯格(Mark Zuckerberg)创办,创立于2004年,起源于哈佛大学,是从校园开始,最后才走向社会。同样的,校内网由来自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王兴、王慧文、赖斌强和唐阳等几位大学生创办,也是从校园开始,最后走向社会,并且更名人人网。

而谷歌(google)呢,我们也都知道,是搜索界的大牛,是关键词竞价排名的鼻祖。谷歌(google)的核心业务,和百度是一样的,都是靠售卖关键词进行盈利。

从业务上看,两家公司完全不挨边,所以一般人不会认为这两者会有什么竞争关系。但是,这两家公司为什么会成为竞争对手呢?这其实是因为,它们最底层的盈利逻辑非常像。虽然它们的产品好像风马牛不相及,但它们创造财富的方式是非常像的。那就是把用户的注意力搜集起来,然后把它变成广告收入。它们是目前世界上,最大的两个人类注意力的交易所。而这两家公司交锋的主要阵地,是数据,更确切的说,是如何争夺更多的数据,并且把数据通过广告变现。

那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?

谷歌(google)的广告逻辑和它的三个算法小设计

案例:从脸书到谷歌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类注意力交易所

谷歌(google)

谷歌(google)的收入主要来自关键词拍卖。这个很好理解,因为我们都知道百度就是这么干的,而百度和谷歌(google)干的是同一件事。只不过我们都知道百度的排名有一个基本逻辑,就是同一个关键词,谁出的价高,谁就排在前面,并且非常粗暴。所以,我们就经常吐槽百度,说百度的搜索结果都不是自己想要的,体验非常不好,并且越来越不好。但是谷歌(google)做到了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,那就是,他们做的广告越多,用户的体验反而越好。

那谷歌(google)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?原因在于,谷歌(google)在算法上做出了三个小设计。

第一个小设计,是排序逻辑。这个排序逻辑,不是针对广告的排序逻辑,而是谷歌(google)针对所有关键词搜索的逻辑。很多人都觉得,谷歌(google)是按照关键词的匹配度排序,这样好像显得更准确。但事实是,谷歌(google)采用的排序算法,要更复杂一些。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姑且称之为信用排序。也就是结果不是关键词的匹配程度,而是按照网站的可信度。这个概念,做科研的人应该会非常好理解。因为我们衡量一篇论文的影响力的时候,被引用的次数是一个关键指标。如果是被权威人士引用过,那这个影响力和可信程度就更大了。还有,这个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判断一个人可不可靠也是一样的,如果有行业大佬愿意为他背书,那么他的影响力和信用程度肯定是越大的。

第二个小设计是,谷歌(google)不是直接按照商家出价来排名,而是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,乘以用户在搜索这个关键词的前提下,点击这个网站的概率。比如,你在搜索巧克力时,同时显示两个网站,一个是卖巧克力的网站,一个是减肥网站。可能减肥网站出的钱多一点,但巧克力网站被点击的概率特别高,那么在排序里,巧克力网站排名就会靠前。

这个设计在一定程度上,照顾了用户的使用体验。用户在使用的时候,虽然会搜到广告,但排在前面的广告,都是用户有可能更需要,更有可能点击的广告。

第三个小设计是,谷歌(google)关键词的定价标准,并不是越普遍的关键词定价越高,而是越有可能导入消费行为的关键词,定价越高。也就是,一个关键词匹配的消费意愿越强,这个关键词就越贵。

关于这一个设计,我们国人可能更熟悉,并且能感同身受。我们稍微有一点互联网常识的人都知道,百度的关键词中与医疗相关的,都非常贵,并且这些广告都导向民营医院。因为对于病人来说,他的消费意愿是非常强的,他的需求是真正的、刚的不能再刚的痛点,是不得不为之的行为,并且是哪怕倾家荡产都得为之的行为。所以,百度在民营医院这一块的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是非常大的。这个也是曾经被广大群众和互联网人广为诟病的吃“人血馒头”的案例,并且还出现过轰动一时的魏则西事件。

我们再回到用户的角度,因为谷歌(google)有了这三个推荐算法的小设计,深度计算了每个关键词背后的欲望强度,然后根据它来推送广告。这样,当用户在使用的时候,不仅不会觉得被谷歌(google)打扰,反而还觉得,谷歌(google)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。这么一来,广告在某种程度上,非但没有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,反而还提升了这个体验。

脸书(facebook)的广告逻辑和它的算法设计

案例:从脸书到谷歌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类注意力交易所

脸书(facebook)

同样的,脸书(facebook)的广告也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,就是它做的广告越多,用户体验越好。

这一点好像和我们平时那种抵触、甚至是排斥广告的心理完全的南辕北辙。比如无处不在的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广告,高速公路广告、电梯广告、电视广告,网络广告,甚至是已经交了会员之后的视频中间还会插入一个讨人烦的广告。

脸书(facebook)的算法逻辑,跟谷歌(google)不太一样。脸书(facebook)建立了一个正反馈循环,一个人如果想要在脸书(facebook)上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,就必须得放弃更多的隐私。放弃的隐私越多,脸书就越了解你。当脸书(facebook)对你的了解到达一定程度,那么推送广告这件事的性质就变了,它不是打扰,反而变成了一种服务。

如果说谷歌(google)的基础算法是基于信用,那么脸书(facebook)的基础算法则是基于关系。比如推送新闻,按理说肯定是报纸的头版头条更权威,但是脸书(facebook)关心的不是一个东西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,而是它在你的社交圈子中的价值。你打开脸书(facebook)之后,收到的新闻未必是报纸头版,但一定是你朋友都在看的新闻。

也就是说,你越多的使用脸书(facebook)和朋友互动、越多的发布状态、越多的点赞、越多的使用脸书提供的第三方登录功能,也就是你越开放,脸书就越知道你需要什么。然后在给你推送广告的时候,就会越精准的推送适合你的广告。

羊毛出在狗身上,让猪来买单

对谷歌和脸书的广告逻辑和商业模型,通过上面的讲述,大家应该都比较明白了。对这个现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商业模型,我这里想狗尾续貂一下。

互联网人应该对一句话非常的熟悉,就是“羊毛出在狗身上,让猪来买单”。这句话是对这种商业模型的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。在互联网领域,有一个很火的职位,叫“产品经理”,很多大佬都声称自己是产品经理,比如:乔布斯、马化腾、雷军、周鸿祎……,然后大家都说,我们做的是一个什么什么产品。

我就有了一个问题,为什么大家都说做的是产品,而不是商品,特别是互联网产品。因为没有一个互联网人说我做的是互联网商品,我们也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词汇。但是在制造业,我们却经常听到商品这一词。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用互联网商品来替换互联网产品这个词吗?

通过检索,其实产品和商品有一个很细微的区别。当我们提到商品的时候,往往会意识到这个是用来交易的,而产品却并不一定。因为很简单,我们现在所用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和移动互联网产品,开发者都是没有向我们收费的,比如:百度搜索、微信、QQ、微博……,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卖的压根儿不是他们的产品,这样的产品就不是商品。

那他们卖的是什么呢?

通过上面的分析,结论其实是一目了然的,他们卖的是我们这些使用者的注意力。通过这款产品,把我们用户的注意力批发过来,然后对注意力进行分类、筛选,把不同价值的注意力卖给对应的广告客户。打个比方吧,我们用户的注意力就像那些虾贩面前框子里面的小龙虾,虾贩按照大小将龙虾分成不同的规格,然后根据规格的不同以不同的价格卖给那些广告商。

所以,在这个商业模型里,真正流通的商品是我们用户的注意力。这样,才有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“注意力经济”这个词。

而谷歌(google)和脸书(facebook),则当之无愧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类注意力交易所。哪怕是微信、百度这样的国内巨头,都无法与之匹敌。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